原创

瞻阅张伯英先生“四部编著(撰)”的随感(杂文)

点击量:   时间:2022-10-06
  张伯英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文宗先贤,给中国的历史文化长廊留下了异彩纷呈的宝箧。他不自韶华疲纸砚,笔阵曾教准海惊。上世纪初页他编纂的《法帖提要》《右军书范》《黑龙江省志》《徐州续诗征》等四部典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永恒总结和杰出贡献,可谓是鸠合典藉、沙汰众学、风华绝代、气吞山河。读后使人的心情澎湃不己。
  《法帖提要》:据载,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奉旨主编《四库全书》,历时十三年,当年集中三百六十名一流学者分撰,近四千名书家抄写。这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萃集了从先秦到清代的主要典藉,是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和指南。《法帖提要》是张伯英先生在一九三五年应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邀请在其所著《帖平》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关存世法帖的内容版本、书法艺术、文献价值、真伪析辨等方面所作的专著。三年半期间,张伯英先生焚膏继晷、丹黄雠校,搜索法帖五百一十二种撰写了《四库全书提要》中的《法帖提要》券,使其成为我国文史界研究碑帖理論划时代的重要文献。它集法帖考证之大全,开创现代研究之先河,是学习《四库全书》和中国文史必备工具书和指南。其中的《阅帖杂咏》部份还附有脍炙人口的咏帖诗作一百余首,使深刻的学术内容极具艺术表现力。我想,编撰这样的书是历史难为这位老人家了!纪晓岚集全国人才之精萃,历时十几年做的事,却要他在几年里凭一己之力完成,哪怕是其中一个范畴,工作量之大乃常人不能及也;给卷帙浩繁的历史众书撮举大凡,评骘得失绝非易事,要求编者站在学科领域的制高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神游万仞、精鹜八极,修撰的才能往往高过前书的编者。而张伯英先生出经入史、厚积薄发、提纲契领、要言不凡地做到了。
  他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天资秉赋、家学底蕴、仕途阅历、非凡才能和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他的人生实线中革新为报效国家、社稷和民众)的儒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张伯英先生是为编著《法帖提要》而生;为诠释《四库全书》的圭臬华章而人生流光溢彩。

  《右军书范》:王佑军即我国东晋时期的号称中国草书第一人的王羲之。
  书的主要内容是张伯英先生收藏的王羲之的《今事帖》和《十七帖》及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的《十七帖续征稿》。《此事帖》仅有二十字,笔如游龙、变化倏忽,历代奉为草书圭臬;尤其《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尤如天道神运,其可端倪,令人晾叹自失,是历代习书人公推的范夲,被誉为翰墨之宝、法帖之祖。令人叹惋的是,他的书作唐代以来只字未留,而张伯英先生收藏的这个唐帖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从皇室尺牍中钦选的善本,并为宸笔助学而诏告天下,因此,《两帖》被认作是法帖中的极品。后来,朝堂更迭,《两帖》转为清室收藏,民国时期流入民间。最后,在北京龙福寺书店被张伯英先生法眼然犀,妙手偶得。张伯英先生购得“两帖”后,震惊书坛,当时有一个日本商人愿以十万块银元购得此帖,被他以国粹不得流入东瀛为由拒绝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己辞官归隐,以鬻字为生,生活清苦得正如他在一份卖字的润格所写:"难民生活只有一途,虽极贫困不愿受人接济及援助。"他穷欲且坚,不为斗米折腰,不为权势媚骨,彰显了他"一腔正气千古存,两袖清风载万年"的人生信条和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尤其令人饮佩的是,他在得到包世臣《十七帖疏征稿》之后却筹款自费将这三个善本结集出版,呈现给天下学书人....
  张伯英先生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礼赞和讴歌!


  《黑龙江省志》 是一部行政权威、资料翔实、编辑精湛的一部省志,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武备、职官等内容六十二卷。书中涵盖了该省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人文风貌等诸多方面,对研究、开发、治理黑龙江省有很大价值。说来话长,黑省古无方志,近代方志烂觞,多为地域野史稗官,这部书从十九世纪编制全省舆图时开始酝酿,几易其手,最后在张伯英先生手中合卷。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张伯英先生受聘于当时的黑龙江政府担任编志局总纂,时值中东路事件发生,边境局势紧张,编纂期间又逢“九一八”事件发生,烽火迭起,给修志带来极度困难,难在于:一、资料遗失,需要重新搜集整理以及商定凡例、规设志目、采访补揖、合成校勘。这件工作的竭蹶在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可想而知。二、往返两地,疲于奔命。应聘的人员家多往在北平,由于生活不便,都坚决要求离开黑省。无奈,通志局迁往北平,在齐齐哈尔设立分纂室,张伯英先生拖病奔走两地主持编务。三、经费拮据,捉襟見肘。战起,修志机构撤消,经费基本自筹,多为亲友周济。成书后,还是由御任的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个人出资付印的。四、张伯英先生当时已年已花甲,身染重疾,修志过程中几乎一病不起,病情好转后,他镌刻一枚“辛末生末更生”的印章一枚以表达他战胜疾病、完成修志的喜悦心情。
  这部史稿自光绪二十二年(一九八七年)开始,跨越两个朝代,命途多舛,几经兴辍,最后终于在张伯英手里合卷,从而填补了我国方志史上的一项空白,成为文史编撰上的创举。修志完成后此举被史学界誉为:“自上古迄清季,数千年事迹粲然具备,其余因革损益之政灿若文掌,足为地方史志研究之资,其将青史留名!
  张伯英先生编黑龙江省志为名乎?为利乎?当时他名列京城四大书家(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之首;编纂《右军书范》和《徐州续诗征》己使他名满九洲,他又担任过民国政府的代秘书长为当时第一"御用文人",不可谓无名;修撰经费基本自筹不可谓有利,那是为什么呢?且是因为他认为这部书如不坚持编撰将功亏一篑。他知识渊博,熟稔史、地,又总领过中央政府的文牍工作是黑龙江修志的不二人选;自己对中国方志学的建树和发展具有历史责任心、社会责任感,义不容辞;更主要的原因是当年日本意欲鲸吞东三省,他是在用文人的笔和一介文弱书生的特殊方式在向日寇宣战!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年代,他赴汤蹈火地去编制黑龙江省志,昭示了他效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身正气传千古”、"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的侠肝义胆。他的义无反顧的抗日义举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重大的国家政治和国际影响。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还拒绝了伪政权华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王克敏邀他做官的利诱却把自己的爱孙张儒和送去抗战一钱,英勇杀敌……张伯英先生是当年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位抗日英雄,他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他对中国方志学的贡献而更主要的是他气吞山河、垂范世人的抗日义举!


  《徐州序诗征》:“张伯英先生诗文遗著甚多,这部书中补收先贤五百余家,乡邑遗稿,前哲懿徽,罔不论列,越五年而毕其功"。以上是李银德先生在《张伯英先生书法选集》中对《徐州续诗征》的一段概括。对《徐州续诗征》的介绍要从《徐州诗征》说起。徐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文化积淀厚重。为增补徐州诗歌文献,推进徐州地方文献研究,光绪十七年,当时的知府桂中行聘请云龙书院的山长清朝大学者馮煦主持编撰了诗歌文集《徐州诗征》。其中收揖了自元代至清代的254名诗词作者的作品700余首在徐州文化史上璀灿夺目、蔚为奇观。但是,编撰这部书受到当时社会人文条件的限制,加之成书仓促,或有余珠。张伯英先生为了继承和光大他恩师馮煦的事业,使这夲徐州仅有的诗歌典藉至臻完善,当时已迁徙京都的他发出"候征徐诗"的倡议,得到徐州地方贤达的响应。《徐州诗征》和《徐州续诗征》两部诗集交相辉映,涵盖了当年徐州自然灾害、战争祸乱、山水田园、羁旅宦游、交游酬唱等徐州元、明、清三代的治理水平、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人文风貌,成为研究徐州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徐州续诗征》的编撰反映了张伯英先生眷恋和感恩故乡、热爱乡梓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对文化艺术创作一丝不苛的敬业态度和对先师的尊崇和友情,对打造书画徐州的国际品牌、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弘扬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而奠定了历史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法帖提要》《右军书范》《黑龙江省志稿》《徐州续诗征》这四部编著(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辉煌的历史文献,它凝聚了张伯英先生毕生的心血、知识、智慧和才华。四部鸿著不只属于张伯英先生而更属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浩荡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史,凸現了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这四部书涵盖了艺术、理論、历史、人文、方志、文学等各个领域,不仅分门别类而且内有联係,从而要求编撰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学养去做前人不能为、今人不敢为的事情外更要具有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名士风骨与大家风范的人格要素。由于张伯英先生具备了这些条件,于是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由是,中国文化短板的建树和对空白遗阙的匡救,艰难困苦汝玉于成!(夲网原创)
 


勺圃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