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居高声自远 ——记我的外高祖书法家张伯英

点击量:   时间:2022-10-01
居高声自远——记我的外高祖书法家张伯英
南师大附中 郑茗心
        姑姑从老年大学书法班“下课”,带回来一张书法“拓片”,两条幅上写着“高人洗梧树”“君子爱莲花”,落款是“张伯英”。姑姑在临帖学“祖”。
张伯英是我曾祖母张慈慧的父亲,我的外高祖。爸爸的藏书中,不少与这位先祖有关。《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张伯英卷》载文盛誉他是“20 世纪书法一代宗师”“彭城书派的滥觞”。
        翻开徐州史志可知,从先祖伯英公的八世祖开始,就满门精英,一脉袭承。或因武举,累官至清总兵、副将;或以倡建徐州州学宫文华传世。门鼎族望,给了先祖伯英公良好的家教莨苑和成才环境。16岁即入云龙书院,为清丙戌探花、云龙书院掌门冯煦门下最年少的后起之秀。1902 年与其叔张云生赴金陵应试,叔侄同科中举,传为佳话。其后,先后在徐州、南京开馆授徒。1924 年升任北洋临时政府副秘书长。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伯英公引退,在荣宝斋以字谋生。
        1949 年在贫病中逝于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家中。先祖伯英公祖父、父皆善书。公幼承庭训,10 岁时初效嘉庆朝著名书家郭尚先笔势,又临颜真卿、二王及宋元群帖,会于心中,融于笔底。18 岁随祖父赴金陵,受包世臣《艺舟双楫》影响,开始研习魏碑《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以帖笔写碑,纳碑入帖。故其字根柢魏碑,参以苏、黄,而自成一家。弱冠时书法已引书界惊异,称“书体独创”“前所未有”。后远寻师学,孜孜磨砺,终成近代书法、金石大家。中央美院副院长刘勃舒称赞伯英公“其书用笔方圆兼备,古拙自然,有夺人之效应。深厚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独创。遂以彭城书体名于当世,为彭城书派接武前贤之盟主”。
        清末民初,伯英公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民国书法四大家。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书名就是由孙中山、蔡元培和伯英公题署的。当年平津京(南京)沪一带市招匾额多为公书,琉璃厂三大书社之一的“富晋书社”的匾额、北京前门大栅栏“亿兆棉织百货店”、琉璃厂西大街“观复斋”、东大街“墨缘阁”牌匾,皆为公书,至今高悬门前。天津巨商常子萱曾将先生所书“永宝斋”带到台湾至今仍存。现存于陶然亭公园慈悲庵中的《都门纪胜碑》也是先祖伯英公撰写,全碑 210 字,每字有茶碗口大小,字体飘逸雄厚、布局错落有致,令人目不暇给。
        作为书坛巨擘,伯英公热心奖掖后学,当代大书法家启功、书法理论家冯亦吾等都曾亲受先生聆教。启功晚年忆起伯英公曾深情写道:“先生仙逝已 50 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先祖伯英公殁后,齐白石有悼诗曰“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都体现出一代书苑大家对伯英公的毕生景仰。
        我的先祖张伯英离世近 70 年了。他开创的彭城书体和彭城书派,后继有人。孙鸿啸、沙石生、郑斯立、孙茂才等一大批书家,追摹伯英公,成为彭城书派知名传人,彭城书体已成为书坛一朵奇葩为书苑增辉。
        姑姑说,她曾梦见先祖伯英公亲临课堂讲习彭城书派技法。梦自难真,只愿先祖伯英公开创的书体艺术能源远流长,馨襄后人。
 

文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