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勺圃的《东涯书屋》(散文)

点击量:   时间:2022-10-07
      提起什刹海便使人心旌摇荡,那是紫禁城中秀色可餐的一汪水泊。它是中国的风景名胜之处,被教科书《中国国家地理》命名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文人骚客吟咏它为胜似西湖春、秦准夏、洞庭秋神韵的风水宝地。什刹海出名的不仅在于它的天然玉凿之美更在于人杰地灵,那海边纵横交错的胡同里有星罗棋佈的王府官邸、祠堂古刹、名人故居,房屋斑驳的瓦片里掩盖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中华文明的仙灵之气。宋庆龄、郭沫若、梅兰芳等历史名人曾在什刹海附近居住,让我独有情钟的是什刹海畔民国大儒张伯英的“东涯书屋”。
      张伯英先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是从徐州走到北京的名满神州的民国时期的大儒、一代名士。他墨妙流声的旷世之才和月霁光风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史上的浓墨重彩。作为一名彭城书派的“铁粉”,又和张老先生有着一种特殊关係,揣着对这位文化偶像的景仰,最近我再次赴京拜谒了东涯书屋一这个二十世纪盛满中国文化瑰宝的艺术圣殿。
      张伯英的东涯书屋位于什刹海的后海和前海之间的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北沿的一个恬静的胡同北官房口29号院内。这个胡同是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院子是位于胡同中间的一个明清建筑风格的朴实的民宅。走到里面,一个京味缭绕的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呈现到眼前。由于现在往户的违章搭建,院落阴暗逼仄,櫚楹漫漶不可辨识。进去似乎能嗅到徐徐送来的海风中有些许的书香。这所房屋三进院子,共二十二间,建面约三、四百平米。院子座北朝南,开后门見海。后院有两间西房和一间灰房;前院有三间北房倚西墙而立和两间西房、一间东房;中院最大,有堂屋三间两旁各有一间耳房,还有东厢房五间,西厢房三间。据接待我的北京著名文化学者,北京文化局的官员张正和先生介绍说张老先生辞官归隐后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去世。说起匪夷所思,老先生自1902年入京做官,为官清正,官至北洋执政府的副秘书长(相当于現代的正部级)却无钱买房,十四年期间居然搬了六次家。老先生自叹“故人怪我频迁徙,买宅无资得自如!”直到1926年他辞官几年后才凑够3000大洋买得这栋不起眼的居所。因房资拮据,他买得并不满意。当时的什刹海并不是富贵温柔之乡,十分荒凉,可谓“卑室蚊成阵,荒渠蛙乱声"。那么,张老先生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买房呢?他撰文写道:“敝在北官房口,其西西涯先生遗迹,老屋所在东涯也,东涯之称源于西涯也”。李东阳,号西涯,明代名士,文学大家,老先生为纪念这位他的偶像不仅和他的故宅比邻而居且把自己的房子对应命名为"东涯书屋"。"咱们到里面看看吧?",正和先生招呼我,把我带进东涯书屋的主体三间堂屋。这三间屋每间约20余平米,两明一暗,暗室是卧室,明室家私依原状陈列;内有数椅、一桌、一案、条案上放着笔筒、笔洗和一方硯台,砚台上刻有“宣德巖砚”四个大字,桌子是一张带有大理石心的八仙桌。这里是张老先生的书斋、餐厅兼会客室。辞官后,他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文化创作的辉煌时代和以鬻字为生的寒士生涯。可是,这所凋敞的房屋曾是生产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的宏伟车间,一位羸弱的不知倦怠的文化巨匠"勿辜韶华疲纸砚,笔阵曾教准海惊",从这里生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係的精神极品放入中华文明史的宝箧。你看,他在这里笔耕砚田,那熠熠生辉的是大型书法工具书《法帖提要》,书中对五百多种古帖穷源别流,悉論优劣,实为学书者之津梁、法帖鉴赏之绳墨;那卷帙浩繁的是《黑龙江省志》,数千年史绩粲然具备灿若文掌;那硕果累累的是《阅帖杂咏》、《张伯英碑帖論稿》等十几部专著被书界誉为"嘉后学胜出前贤也":那充满殷殷桑梓之情的是《徐州续诗征》,书里收集了乡邑先贤遗稿五百余家,前哲懿徽,罔不論列,增添了楚风汉韵的妖娆;那行楷見长,碑帖兼容的是张伯英书体,它蜚声海内外,引领彭城书派风骚;那妙笔生花写下制作的楹联、牌扁、拓片像一串串珍珠撒落在楼堂馆所、民宅店铺,深受京畿百姓的喜爱;张老先生还是位内敛的诗人,他的诗文正气浩荡、文风沛然、启迪哲思,读后要把人燃烧起来。正和先生怀惴对先贤的追缅,动情地说:“东涯书屋虽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斯是陋室,唯其德馨!”这里是民国时期文化名流、社会贤达聚会的文化沙龙。康有为、粱其超、余佑任、张学良、齐白石等都是他的挚友,他们经常在这里青梅煮酒或举棋对弈或品鉴金石或吟诗作赋。所以东涯书屋是一处文化遗迹,这是它具有文物意义的所在。这里还是当时京华最权威的文物鉴定中心、民间散失的文物多送他那里甄辨瑜瑕,辨百无一失。他夲人收藏的王佑军真迹、张黑女原拓、十七帖馆夲、唐宋名家书画及汉画像石、碑帖文稿,乃旷世珍品,在成立新中国时,都悉数捐献给国家,实现了自己报效国家、死而后已,追求士大夫人生终极价值的精神归宿。中院堂屋的两边耳房是他收藏和品鉴文化珍品的储藏室,也是文化遗迹,所以,这是东涯书屋具有文物意义的又一所在。....
        我在院中留连踯躅,钩沉往事。忽然“吱呀”一声“东涯书屋”堂屋的房门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他面容清癯和善,一件灰旧的长袍裹着瘦高峭峻的风骨。他款款信步向浓阴似盖的什刹海的岸边走去,嘴里低吟着什么……那不是张伯英先生嗎?此时,我无语凝噎,噢,那是我的幻觉!(本网原创)

勺圃论坛